close

 

     讀後感放了很久,因為怎麼寫總無法窮盡自己想說的。

     「地底三萬呎」這本書是個很浮空卻又深沉得無以復加的東西。稱之為「東西」,是因為我搞不太清楚它是什麼,但至少我不想將它侷限在小說的框架裡。它可以是一塊將你放逐到虛空的觸媒;或是一個高性能的自我挖掘器;或者,根本就是你自己的複寫。至於使用後遺症,可能你得到一顆渾沌的腦袋然後被迫面對自己的不堪回首。

    從書中得來,所有人都可以回歸到一個人,而那個人也不是他,或可能是鏡像世界的投射,又或是某種思念、壓抑或者缺陷的具像化(或虛擬感知),「其實沒有我的存在,只有世界所產生的『某一個特定版本的幻覺』。世界也不存在,你看見的世界,頂多只能說是『因為被幻覺而產生了你的存在』之後再『透過你所知覺的一切』。」比方來說,「你差不多是一條河,你是無數小水滴的組合,但是沒有一滴水是你。這個世界和所有的別人都在不停地變換微妙組合,那總合構成了一個流動的你,你的每一個片刻,也都與以前的你不再相同。所以說並沒有一個實際的你,但是可以看的到一個模模糊糊的,你淌流過的痕跡。」這部分討論或許交代與連貫了書的意識,但更讓我感到興趣的是這樣一個意義不明的存在。自我的完全消滅,很無政府,很虛無,很像被棄屍,棄什麼屍?沒有任何人是任何人,有的是迴圈,然後在不屬於自己的自己的意識裡,開始延展、凝聚、釋放、消滅、重生,接著再一次,或是從其中某個步驟跳接,沒有意義只有重複。事實上我真的很嚮往這樣曖昧不明的狀態。諸如「人生如此美好」「你決定自己的命運」「人要懂得愛自己」「做自己的主人」一類俯拾即是的格言警語,在在強調個體存在意義的論述,我總不置可否;更精確點來說,我傾向排斥。

     關於「我」的這個主題很值得探討。事實上我也是將人生走到最近才發覺自己骨子裡捱著虛無主義。造成「個人的消解」的固然是現代人的生活模式與既定意識形態,另一方面上述格言警語們的價值觀更突顯了人存在意義的極小化,那些所謂必須而普遍性的社會化圭臬,情節或輕或重的教導我們成為自以為是的物件、成為無限複製的他們的信徒,我嚴重點說,它可以是個謊言。

     「地底三萬呎」導引了我對虛無主義的嚮往。否定人存在的價值,如此反社會的性格到了最後就是反自我,是原汁原味自身的惡意摧毀,一種行動的非理性主義,我腦子裡的真意。我相信閱畢此書的讀者該沒有人能有自信拆解它到滿意,或者又說沒有必要如此費勁爬疏與分析云云,因此我挑出自己腦子裡的焦點記下,同時難得合群的在讀完後與大家一起落入地底三萬呎的迴圈裡,反覆輪迴與不斷挖掘自己晦澀黯然的深處。

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